2025年9月26日晚上,平顶山学院崇文校区内灯火通明,“国培计划”小学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座谈会在热烈的交流氛围中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参训教师围绕基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突出问题及解决路径展开深入探讨。教师们结合一线教学实践,直面农村与城镇学校思政教育的痛点,既有对现实困境的深刻剖析,也有对改革突破的热切期盼。

座谈会上,多位教师结合地域实际,反映了当前小学德法课在基层落地过程中的共性与个性难题。大部分老师提到兼职普遍与专业缺失导致师资困局。“农村小学思政教师多为兼职,能力有限且课时严重不足”,庞四坤老师直言现状。王海鹏补充道,多数学校每周仅能保证一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常需跨学科授课,导致专业性难以保障。多名教师指出,因职称评定更重主科课时量,思政课常常被边缘化,专职教师配备近乎空白。更有老师揭示深层矛盾:“部分非专业教师不愿让思政课挤占晋级所需课时”。
针对此困局,徐克礼呼吁“每校至少配一名专职思政教师”,王海鹏提出“多片区共享专业师资”的协作机制,而郭丹依则建议教育部开放更多优质课资源平台,助力教师能力提升。

“课外实践几乎无法开展,质量数量双缺位”,邓艳梅等老师点出思政课落地难题。有老师则以所在农村学校为例,坦言“德法课常被主科占用”,以及乡镇学生“不尊师、难管教”的课堂困境。更深层矛盾来自家校社协同的断裂,由于农村劳动力流失,造成留守儿童困局——祖辈溺爱、父母责任缺失,品行教育根基薄弱,也造就了教师“想管不敢管”的无奈。
面对系统性难题,教师们提出多维解法:首先,要提升课程地位,需“真正提高思政课地位与教师待遇”,增加优质课名额以激发动力;其次,创新评价机制,将“把德法课作为主课来抓”,推动培训成果校本化落地;最后,凝聚社会合力,冯磊呼吁反思“道德滑坡”的社会根源,主张“教化人心需全社会发力”;徐克礼更警示“德法教育、性教育缺失、青少年犯罪率攀升”的严峻现实,亟需家校社联动。

此外,多位教师特别提及承办方的人文关怀细节:徐克礼点赞学院在连绵雨季为各位学员准备的雨伞,赵新、杜会冰等老师感怀此次培训的“精心策划与人文温度”。这些细微之处,或许恰是破解思政教育“硬骨头”的软性支撑——当教师感受到尊重与关怀,方能将这份温度传递给学生,织就德育的韧性之网。
针对教师们反映的突出问题,平顶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培文在总结中深情回应:“与过去相比,农村学校硬件条件已有显著改善,但‘无专业思政课教师’的现状仍是最大短板。”他坦言,当前基层思政教育面临的环境复杂,既有观念认知的滞后,也有资源配置的不足,更有社会协同的缺位。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本次培训的主办方,我们深刻感受到各位教师在困境中坚守教育初心的不易。学院将全面梳理教师们的意见建议,向省教育厅提交专题报告,积极争取政策。同时勉励学员:“坚守教育初心,在有限条件下全力而为——立德树人的火种,终将在点滴坚持中燎原。”
困境与挑战交织,思政教育任重道远。此次交流不仅是培训的座谈会,更是一场基层思政教育的“问诊会”与“动员会”。教师们直面问题的勇气、扎根一线的坚守,以及学院“以培促改”的务实态度,共同勾勒出小学德法课改革的方向——从配齐建强专业教师队伍入手,从提升课程地位与保障力度发力,从凝聚家庭、学校、社会合力破题。未来,随着政策支持的落地与教师群体的不懈努力,基层思政教育必将迎来“从有到优”的跨越,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文/徐文航 图/叶延转 审校/张运明 审核/吴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