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在站博士后、武汉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艺华应邀前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21日上午,在办公楼329会议室,胡艺华教授作了题为“‘思政+音乐’:音乐为思政课课堂教学创新赋能”的学术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建林主持本次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音乐学院教师以及其他院系的青年教师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现场 摄影/徐元杰)
(胡艺华教授做讲座 摄影/徐元杰)
讲座中,胡教授就音乐与思政之间的关系谈了自身的看法。胡艺华认为,从哲学的高度来看,音乐与思政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从人文的温度来看,音乐与思政都强调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从历史的厚度来看,乐以载道与道以化乐并举是优良传统。从教育的效度来看,音乐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创新之举。因此,音乐能够对思政课课堂创新赋能;胡教授分别从音乐的艺术特性、音乐的独特功能、音乐的表达方式、音乐的突出优势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音乐能够为思政课课堂创新赋能的理由;胡教授认为,音乐是一座“连心桥”,融通历史与现实,沟通理论与受众,连通教师与学生。音乐是一种“催发剂”,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激荡学生的热血。音乐是一个“好载体”,传播理论观点,传承思想精华,传递“四个自信”。音乐是一味“特效药”,疏通课堂“气血不旺”,疏解学生“逆反心理”,舒缓教师“本领恐慌”;胡艺华认为,要想成功的让音乐成为思政课如虎添翼的工具,就要找准音乐链接教学内容的契合点、选准音乐融入课堂教学的发力点、瞄准音乐深入学生心灵的共鸣点、把准音乐启发学生思维的落脚点。
张建林副教授进行了总结,对胡教授的学术功底表示赞叹,号召在座的老师向胡教授学习,将音乐与思政课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思政课课堂上活,上的有趣味性而又不失严肃性。
当天,胡教授还走入4206教室,用“思政+音乐”模式,亲自为学生们上了两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示范课。课堂上,可以容纳300人的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在场的师生无不被胡教授独特的教学方式所吸引。在胡教授用音乐歌曲的方式讲授太平天国运动时,学生们仿佛置身于音乐的海洋中,伴随着音乐一同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亲身体验到了身为洪秀全领导农民起义的感觉。通过“音乐+思政”的教学方式,学生们顺畅的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与知识要点,同时对所学的知识内容有了独特的感性的理解,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习兴趣,又激发了爱国情怀。
(胡艺华教授为学生们上课 摄影/徐元杰)
(胡艺华教授为学生们上课 摄影/徐元杰)
(课堂现场 摄影/徐元杰)
(课堂现场 摄影/徐元杰)
课后,学生们对胡教授声情并茂的授课方式、风趣幽默的讲课风格纷纷点赞,表示喜欢这种“音乐+思政”的教学方式,希望今后这种方式的课堂可以更多一些。
专家简介:
胡艺华,中共党员,1978年生,哲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在站博士后,武汉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第四批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入选对象(2017年),首批湖南省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入选对象(2014年)。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家政学、音乐文化的研究,近年来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合作出版著作、教材5部,在《光明日报》(理论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人民网等报刊和媒体发表论文80余篇,1篇被《新华文摘》进行论点摘编,获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创作歌词等30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