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破解传统课堂痛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晗、刘星营两位教师长期聚焦思政课教学创新,积极探索简易AI工具赋能课堂的新路径,经过系统实践与梳理,两人成功形成了可复制、易推广的教学改革方案。9月18日下午,两位教师在学院进行了成果分享,为打造高质量思政课堂提供了坚实可行的指导。

针对思政课理论抽象难懂、学生参与度不足等问题,张晗老师提出用“轻量化AI工具包”激活思政课互动活力,聚焦“通用AI工具+学生手机终端”的现实条件,筛选出DeepSeek、豆包、KIMI、腾讯元宝等低门槛AI工具,构建起思政教学“辅助工具包”,形成“课前-课中-课后”闭环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享了一节“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的课堂操作。
课前阶段,教师通过手机端豆包生成“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色”文献速览卡,标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原文出处,并嵌入2025年雄安新区建设、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等时政案例,提前推送至班级群供学生预习;同时确认学生终端已安装所需AI软件,做好设备保障。
课堂50分钟实施分四阶段推进:5分钟AI导入环节,豆包生成互动选择题投屏,结合学习通答题数据对比西方现代化特征,快速激活学生认知;15分钟AI解读环节,聚焦“共同富裕”,引导学生用KIMI结合2025年农村居民收入数据解析理论难点,教师补充浙江“千万工程”案例并对比AI答案与官方数据;20分钟AI辩论环节,学生分组用豆包生成国际争议观点、DeepSeek检索反驳论据(如“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全球第一”),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10分钟AI总结环节,豆包设计贴合专业的微实践任务(如理工科绿色科研、文科社区宣讲),学生用AI工具完成初稿并上传点评。
课后,学生通过豆包生成知识点思维导图并补充笔记,教师则用DeepSeek汇总作业高频问题生成“答疑清单”。为保障教学质量,方案同步建立三大机制:AI生成内容需教师现场政治把关,及时纠正错误表述;对手机故障学生实行“1带1”互助;用“番茄Todo”把控各环节时间,实现“轻量化、高互动、深思考”的思政课堂效果。

面对“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更新滞后、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兴趣低的困境,刘星营老师构建AI技术赋能体系,从内容、方法、评估三个维度推进改革,让政策教育紧跟时代步伐。
在教学内容升级上,接入实时政策数据库,AI实时抓取国家政策、行业动态更新教学资源,同步建设含视频、动画、交互式案例的多媒体案例库,解决教材滞后、案例单一问题;教学方法创新方面,打造“线上自主学习+线下深度互动”混合模式,引入AI问答系统、虚拟讨论区,增强师生互动,同时利用AI构建政策实施虚拟场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决策推演沉浸式理解政策;评估体系优化上,部署AI智能作业系统实现自动批改与个性化反馈,结合学习成效动态追踪系统,生成学生学习报告,辅助教师精准调整教学策略。
技术落地层面,重点构建三大功能模块:政策知识图谱通过关键词关联梳理政策逻辑,AI助教答疑系统实时响应复杂问题,政策虚拟仿真系统推演不同变量下的实施效果。具体教学场景中,课前5分钟“AI热点播报”速览最新政策,课堂“政策决策沙盘推演”深化理解,课后通过学习行为数据分析报告与成绩趋势预测,为教学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推广实施中,方案分阶段推进:先开展AI融合教学试点形成典型案例,再组织教师AI能力培训提升应用水平,随后制定统一教学标准与评估体系,最后每学期根据反馈迭代系统功能,确保改革质量可控、持续优化。
分享结束后,各位老师纷纷表示两位老师的AI教学改革实践,均秉持“AI赋能教育本质而非替代教师”的理念,分别为思政课互动教学、政策课时效性提升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不仅提升了学生课堂参与度与知识理解力,更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在思政领域的落地,为学科教学改革注入智能动能。
(文/徐文航 图/徐文航 审校/张运明 审核/吴少伟)